新概念 新对象
9月8日是世界扫盲日。今年是开展“国际扫盲日”活动50周年。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始,我国一直开展政府主导的大规模扫除基本文盲运动,并且取得世界瞩目的成就。1949年,全国有5.4亿人口,80%的人口是文盲,在农村文盲率更高达95%。而现在,我国已基本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能够取得如此巨大成果的主要经验在于:党和政府坚强领导、国家动员、群众参与、提高义务教育普及率防止新文盲产生。
作为教育大国,我国的教育让我们充满自信和自豪,扫盲就是这种自信和自豪的组成部分。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我国的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各层次教育,不论是内涵,还是内容、传授方法、评价等方面都已发生重大变化。扫盲也必须与时俱进,扫盲基准必须提高,扫盲必须成为终身学习、成为全民学习。
近些年来,国际上对扫盲的研究从来没有中断过,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涉及扫盲概念、内容、方法和评价等诸多方面,也涌现出一些世界著名的扫盲专家,如瓦格纳和托瑞思等。借助国际组织对成人基本文化的测量,一些发达国家相继公布了本国成人中没有达到基本读写能力和基本计算能力人数的比例(不是文盲比例)。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从2011年开始对其部分成员国的成人文化技能进行测试,对不同教育程度的成人日常生产、生活所需的能力进行测评。许多发达国家突然发现,没有掌握基本文化技能的问题不单单是发展中国家的问题,也是发达国家面临的挑战。澳大利亚56%的人达到基本普通教育水平,能够应对日常生活和工作需要,意味着44%的人低于这一水准。德国16岁至65岁的人中约有1/6的人仅能读懂用词简单的短文并从中获取有限信息,基本相当于10岁小学生的水平。
在终身学习背景下,21世纪的扫盲已经是一种终身学习,并且将在2015后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日益主流化。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已将其列入常规的发展规划与教育政策中,并且每年拨付相应的常规经费支持成人基本文化教育的开展与实施。
当前,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越来越依赖于文字,数字化的世界或知识社会是围绕着文字而运行的,阅读、书写和使用数字的能力成为积极参与社会的基本要求。同时,在特定时间获得的文化技能是会丧失的,所以基本文化技能的学习是一个与年龄无关的、持续的活动。此外,每代人之间的教育政策不同,年长者接受的教育低于年轻人,这也是许多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将基本文化教育作为重点的原因。
在实施2015后议程中,基本文化教育将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对实施可持续发展议程,将发挥主流化的作用。它体现出一些与过去不同的新特征:扫盲是生活全覆盖的学习过程;扫盲需要建设丰富的充满活力的分布在各行各业中的文化环境;扫盲是功能性的多领域的基本文化技能学习;扫盲与实际技能、健康、人权、公民责任、增收、环保、家长责任联系在一起;扫盲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扫盲不是教育部门一家的任务,而是通过多部门合作、实现跨部门改革的一项事业,从而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一部分,有助于建立新型的社会关系。
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国家,都把扫盲作为终身学习基础和教育事业组成部分。扫盲应该也必须在我国的教育事业中占据相应的地位。21世纪的中国扫盲,应该具有全新的面貌,与时俱进,从行动着手。
当前,应重新拟定扫盲概念,将“文盲”从过去专指没有上过学、不识字的人,转变为低文化技能人群。低文化技能的人主要指,没有掌握读写技能、无法理解日常生活的简单文字,遇到新的信息(交流)技术无法应对,因此被排斥在新出现的知识经济之外的人。
在此基础上,将传统的作为一个层级的扫盲,转变为“精准扫盲”——持续实施各种计划,如“留守妇女学习计划”、去产能企业的“职工转岗培训”等。在我国没有实施成人基本文化测评之前,实行按照社会标准衡量的弱势群体为扫盲对象,将扫盲目标聚焦在具体人群上,如留守妇女、摊贩、进城务工人员、各类残疾人、去产能企业中的简单技能工人等。
由于21世纪的扫盲任务发生了重大变化,应该由国务院主导扫盲工作,通过部际联席会议,协调不同部门实施专项扫盲计划的任务。教育系统参与项目的专业支持、教材编写和部分教师培训等。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